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第1年
公司介绍

北京电影学院品牌隶属于北京电影学院,发源地在北京,创立于1950,主营行业教育培训、培训、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艺术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它是中国唯一的高等艺术教育电影专业学院。它在国内电影、文化和艺术界享有盛誉。它也是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继续教育、国际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级电影人才培训体系。今天,北京电影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电影教学设备设施齐全、科学综合、教师经验丰富、实践教学特点、科研创作、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人才培训质量、电影人才培训、电影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占地91293平方米。截至2010年9月,学校总建筑面积9133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4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50373.10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292.82万元,生均9.1万元。全年教育资金23303.55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7907.55万元(含中央财政共建800万元),自筹资金5396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057平方米,藏书32.56万册,电子图书1897.0GB。学院拥有动画艺术、录音技术、艺术特技和数字电影四个重要影响力的电影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电影制作、科研设备,参与重要电影、电视制作,录音技术实验室是唯一的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校声音实验中心是北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建立了千兆骨干、百兆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教学计算机1584台。

截至2010年,学院拥有14所学院(系、系)和9个本科专业,其中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摄影、录音艺术、动画、表演是北京特色专业。今年申请的数字电影技术本科专业已获教育部批准,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有一级学科1个,博士授权点1个,硕士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授权点1个;部级重点学科(一级)1个,部级重点学科(二级)1个。学校是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的主办单位,牵头开展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电影摄影创作和摄影曝光是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教材;语言艺术和导演创作是北京的精品课程,动画概论、电影特技教程和电影戏剧概念是北京的精品教材。2007年6月,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目前,全日制学生人数为2364人。研究生470人(其中博士生48人,硕士生422人),普通本科生1894人。成人教育专科生560人(其中本科生336人,专科生224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148人;研究生课程56人;留学生69人。2010年毕业生1407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5.5%。

员工总数512人,其中专职教师263人。专职教师47人,副教授96人;博士导师17人,硕士导师1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0人。三名外籍教师。教师大多是国内外电影专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领导和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或电影艺术家,具有丰富的电影技术应用开发、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和成果,在中国电影创作、教育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国内电影、电视创作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学院、研究机构和研究所聘请博士导师和客座教授。

学院是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上市单位。学院拥有电影研究所、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中国动画艺术研究所、影视文化产业研究所、中日动画漫画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编辑部等研究机构。2007年成为第一所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03年至2006年,学院获学术成果奖64项(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98篇(次);教师和学生共申请和承担226个科研项目,各类科研经费549.4万元;研究完成后,共出版学术专业(教材)184部。2005-2009年,教师共申请科研项目1098项,各类科研资金926.8万元,专门撰写翻译284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翻译831篇(次),获省部级科研奖17项。

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放办学。1984年成为CILECT(国际电影电视大学联合会)会员学校;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2002年当选为亚太地区电影年会执行主席。2008年11月,学院成功举办了来自世界48个国家近100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校长和代表2008北京国际影视学院联合会大会。我院在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创作等方面与近30所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38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为学院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院每年还聘请几位外国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交流。学院派出大量教师走出去,与各国电影院校进行学术访问、专业交流,实施创作教学合作项目,在国内外举办国际电影教育、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宣读发表论文。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在近十个国家、地区和许多外国著名大学举行,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和动画片。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于2002年倡导创办,连续九届举办,受到世界各地影视学院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参与。每年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学院参加展览,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作者参加展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成立于2001年12月,已连续举办10届。是中国最权威的青年原创动画作品展示和学术讨论交流活动。它被称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参赛作品已从中国扩展到国外,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我院留学生教育由北京市评选,首都北京市9所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影响最大的高校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我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电影专业人才。其中,陈强、赵联、庞学勤、于洋、许还山、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李文化、魏铎、沈杰、阿达、吴一弓、丁阴楠、胡炳榴、陈家林、魏林玉、谢飞、郑东天、张暖心、王好为、黄蜀芹、广春兰、李前宽、颜学恕、滕文姬、郭宝昌、翟俊杰、魏廉、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黄建新、鲁晓伟、尤小刚、顾长卫、张黎、侯咏、赵飞、王小列、肖峰、赵小丁、陶经、李少红、胡玫、陈国星、霍建起、尹力、冯小宁、何群、唐国强、寇振海、宋春丽、肖雄、张铁林、刘佳、周里京、方舒、张凤仪、谢源、沈丹萍、王志文、许晴、胡亚杰、蒋文丽、徐静蕾、黄磊、赵薇、陈坤、何琳、黄晓明、张元、王小帅、贾樟柯、陆川、王全安、余楠、刘云龙、袁立、黄渤、姚晨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专业人士。他们已成为中国电影业的骨干。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骨干。各学院和专业的学生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院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一工程奖等国家重要奖项,获奖电影数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奖项。同时,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拍摄的电影获得了国外电影(文化)奖和国内电影和电视奖。以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政府奖最高奖华表奖的10部电影为例,其主要创作人员均为北京电影学院历届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获得国内外77项电影奖。其中,《邻居》、《出生年》、《秋菊诉讼》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50年优秀电影50部;《离开雷锋的日子》、《飞豹》、《秋菊诉讼》、《舞天》、《大沙暴》、《台湾往事》、《米玛十七岁》等多项华表奖和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先进文化的方向,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院的活力不断增强。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2008年4月,北京电影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标准,标志着北京电影学院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已进入艺术院校的先进行列。

自新世纪以来,学院从国家电影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水平,自觉培养中国电影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和标准,明确提出了世界级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即从新世纪开始,经过大约20年的努力,学院进入学科和专业建设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独特的特点,以电影为主体,艺术、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协调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训质量、教师建设、电影学术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电影艺术创作理念、学校管理和学校条件等主要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艺术学院,实现世界级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分三个阶段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理念。

目前,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第一、第二阶段的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正在向第三阶段迈进。学院以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为宗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训质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培训模式创新和电影技术数字化转型,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努力尽快建设世界级电影学院。